引题:他在放射性核束物理及中能重离子核反应等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创新性贡献;他热心科普工作,倾情青少年人才培养;他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声誉。
提语1:我坚持献身于科学的精神没有遗忘,所以我有目标;我牢记以勤补拙的格言不曾遗忘,所以我会不断努力;我时常体味当年清贫的生活,所以我甘过平淡的生活。
提语2:做好科普工作是科协的主要职责,更是科学家的责任。要让更多的人理解科学之美,热爱科学,走进科学。
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文章生动地阐释了居里夫人的美丽更在于她的心灵和人格,在于她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类的无私奉献。因此,她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科协主席、著名实验核物理学家沈文庆从小就仰慕居里夫人,如今还经常讲述居里夫人的故事,他特别崇尚居里夫人的一句名言:科学非常美丽。作为一位成绩卓越的科学家和管理者,他一直以自己的刻苦与严谨、热情与执著、豁达与真诚,体会着科学的“美丽”,诠释着科学的“美丽”,追求着科学的“美丽”,实现着科学的“美丽”。
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记者走进上海市科协的会客厅,沈文庆和记者像老朋友一样聊天,聊他的经历,聊他的成绩,聊他的人生感悟,也聊到了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
立志为科学事业献身
沈文庆1945年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白手起家刚刚挣得了一份家业,却在沈文庆两岁多时英年早逝。母亲不识字,不善经营,家庭很快陷入贫困。母亲和只有14岁的姐姐为养家每天出去给人家做工,沈文庆在家里没人带,误了报名上小学的时机,于是6岁时他直接读了二年级。当时因为贪玩加上学校教学质量较差,他的成绩一直不好。
上初三的时候,沈文庆读到一些科普小册子,听到一些科普报告,这些唤起了他对科学的向往,对科学家的崇敬。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成了他刻苦学习的巨大动力,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初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预科(后来改为附中)。沈文庆感慨地说:“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在大学预科的3年里,沈文庆读到了更多科学家的故事,特别是居里夫人的故事让他感动不已,他决心以居里夫人为榜样,将来要献身于科学事业。这也促使他更加下功夫学习,甚至找来大学的习题做。由于成绩名列前茅,他常被学校推荐参加物理、化学、数学等竞赛并频频获奖。
1962年,只有16岁的沈文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选择学习物理专业,是因为他对居里夫人的敬仰,更是为了祖国的需要,因为当时正是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恢复的时期。他懂得,科学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沈文庆参加清华大学同学们在校园组织的祝贺游行,不禁热血沸腾,激情满怀。他更深切地领略到了科学和科学家的伟大,体会到了科学和科学家的使命,更加坚定了为科学而献身,为祖国作贡献的决心。
当时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是6年学制,而实际上沈文庆只读了3年。之后就到农村去搞了八九个月的“社教”,和塞北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刚刚回到校园,“文革”就开始了。可以说,大学期间他只学完了基础课,专业课几乎没有学。然而,他做科学家的梦想始终没有破灭。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他靠着自学,系统地补习了专业知识。大学毕业后,他到新疆部队农场的连队锻炼,一呆就是两年多。
在那段最宝贵的时间里,沈文庆失去了在学校里系统学习知识的机会,失去了接受当时中国最好教育的机会。提起那段经历,他感到很遗憾,但能够跟普通的工人、农民、士兵相处,和他们交朋友,并且学会了生活自理,学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也感到很欣慰。 |